top of page

牛奶及乳製品:美味中的健康陷阱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乳製品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引發各類慢性疾病。


牛奶與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麩質非常相似,已經被科學界確認會導致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即使不依賴醫療靈媒安東尼的見解,也可以通過大量非財團資助的研究和實證,了解牛奶及乳製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乳製品包括奶酪、優酪乳、酸奶、奶油、冰淇淋等。許多人誤以為乳製品是健康的,這是由於財團和利益團體通過廣告、影響政府機構、中小學教師及科學研究等方式,向大眾灌輸這種觀念。這個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因為它有超過100年的歷史。


幾十年前,當各類慢性疾病大流行時,沒有人會將原因聯想到牛奶。然而,當科學界試圖揭露這些真相時,牽涉到的利益過於龐大,導致這些資訊被掩蓋。


接下來,我將先分享科學界的發現和研究,然後再介紹醫療靈媒安東尼提出的一些更深入的見解。


廣告是一門科學,目的是讓人們的智慧暫時停止運作,以從中獲取金錢。經濟學家 – 史蒂芬·B·李考克(1869-1944)

 

牛奶,經過一百年的宣傳,讓人們深信它是補充鈣質的絕佳食物,並進一步被認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此外,大眾普遍認為牛奶能夠讓人變得強壯、幫助長高、促進牙齒健康、豐胸、助眠等。全球各地的政府也推崇每天攝取一定量的乳製品來維持健康。

 

這些觀念和資訊每年僅在美國就能為乳製品行業帶來數百億美元的利潤。為了維護這巨大的經濟利益,公眾所接觸到的資訊幾乎都是牛奶的好處。

 

確實,牛奶富含鈣質、蛋白質及各類營養,但這些營養成分主要是「牛」才能輕鬆吸收的。試想一下,你會喝狗的奶嗎?裡面同樣含有很多營養。

 

長期飲用牛奶及攝取乳製品的真正後果是什麼呢?

研究顯示,乳製品對骨骼健康幾乎沒有任何好處。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分析,大多數相關牛奶的研究並未顯示攝取乳製品與骨骼強壯有任何聯繫。此外,一項涉及超過九萬六千人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攝入牛奶的量越多,男性成年後骨折的機率反而更高。


美國TrueNorth Health研究主任道格拉斯·萊爾博士表示,牛奶確實含有鈣,但牛奶中高含量的動物蛋白會導致鈣流失,進而引起骨質疏鬆症。美國營養師珍妮弗·瑞利進一步解釋說,當你攝取動物蛋白質,如乳製品、肉類或雞蛋時,會從你的骨骼中提取鈣質,因為乳製品具有酸性,身體需要提取鈣質來中和血液。此外,咖啡因和動物蛋白質也會強迫身體排出鈣質。

簡而言之,喝牛奶或吃起士並不能預防骨質疏鬆,反而會促進骨質疏鬆的發生。

牛奶及乳製品反而會促進骨質疏鬆的發生。

那麼,鈣質應該從哪裡獲取呢?例如柳橙、青花菜及各類綠葉蔬菜,這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鈣質含量比牛奶多得多,只是廣告並未告訴你這些事實。更重要的是,這些植物性的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除了引起骨質疏鬆外,乳製品還會帶來其他許多問題。


從1988年至1993年的5年間,就有超過2000篇關於牛奶的醫學研究,其中沒有一篇研究描述牛奶及乳製品是健康的食物。這些研究反而指出牛奶與腸道出血、哮喘、糖尿病、心臟病、貧血、關節炎、過敏反應和癌症相關。


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博士指出,癌症的DNA會因為吸收牛奶而激活,停止攝取牛奶後,癌症的DNA就會關閉和隱藏。其他各項研究也顯示牛奶與前列腺癌、卵巢癌和乳癌有高度的關聯。


這些證據表明,乳製品並不像廣告所宣傳的那樣健康,反而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多種威脅。


你可能會想,那小孩不是需要喝奶嗎?

的確,小孩需要喝奶,但在2歲前,人體內有分解乳糖的酶,而嬰兒需要的是人奶,而不是牛奶。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在6到10個月大的時候就餵食牛奶,很可能導致他們長大後缺鐵,進而造成貧血,並且降低智力水平。我之後會分享如果無法餵母乳,可以用什麼方法來代替。


通過醫學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現象,例如牛奶能引發骨質疏鬆和癌症。那麼,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


根源問題

醫療靈媒安東尼·威廉指出,乳製品的真正問題在於它們會餵食病毒。雖然有些人一輩子喝牛奶都不會患上慢性疾病,但乳製品、蛋、面包等含有麩質的食物都是病毒和病菌非常鍾愛的食物。因此,當身體受到病毒侵害時,牛奶和乳製品就可能成為疾病形成的源頭。


乳製品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會餵養病毒。

舉例來說,許多癌症的源頭是EB病毒,而奶製品可能會餵食EB病毒,因此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或助長癌細胞的生長。至於骨質疏鬆,簡而言之,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通過鈣來隔離病毒,但當身體無法從血液中獲得足夠的可用鈣時,例如當食用的綠葉蔬菜不足時,免疫系統就會從骨骼中提取鈣,這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這些觀察與醫學上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


此外,牛奶本質上是液態的脂肪,長期攝入也很可能會產生各類型的慢性疾病。


總的來說,健康其實並不複雜,就是要吃最簡單、未經加工的天然有機食物。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的替代品。在任何醫療狀況下,應始終咨詢您的醫生或其他合格的健康服務提供者。作者不是持牌醫療專業人員,依賴本文提供的信息需自擔風險。在對您的生活方式或治療計劃做出任何重大改變之前,請咨詢醫療專業人員。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