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的療癒新方向 - 自然療法與情緒訓練結合的關鍵策略

躁鬱症的真正根源可能與重金屬累積有關?了解如何透過自然排毒、營養支持與情緒訓練,從根本改善情緒波動與思緒困擾。

Jessica Ao | 臨床催眠治療師 & 營養師

躁鬱症的療癒新方向
躁鬱症的療癒新方向

躁鬱症,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情緒過山車,令人措手不及。上一刻,你可能充滿精力、信心滿滿,甚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下一刻,情緒卻如墜深淵,失去色彩,對生活完全提不起勁。這種極端的情緒波動,不只讓患者難以招架,也讓身邊的親友陷入無力與困惑之中。

傳統觀點認為,躁鬱症是由大腦化學物質的不平衡所導致,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然而,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問題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層。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腦中有害重金屬的累積,是影響情緒調控失靈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將深入說明躁鬱症的根本成因,解開重金屬如何影響大腦健康的科學事實,並分享多項實證支持的營養療癒方法與專業介入建議,為你或你關心的人,提供一條真實可行的療癒之路。

躁鬱症是什麼?為什麼情緒會這樣極端?

躁鬱症,全名為雙極性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影響大腦情緒調節功能的慢性心理疾病。它的特徵,是反覆經歷兩種極端且對比鮮明的情緒狀態:躁狂發作(躁期)與抑鬱發作(鬱期)。

  • 躁期:患者感到異常亢奮,思緒飛快、話多、精力充沛,甚至過分自信。他們可能做出衝動行為,如過度消費、魯莽投資,或參與高風險活動。這些行為往往帶來嚴重後果,如財務危機或人際衝突。

  • 鬱期:患者陷入深深的悲傷、無助與絕望,對日常活動或曾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他們可能感到疲憊、缺乏動力,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

單獨的興奮或低落情緒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有開心或難過的時刻。然而,躁鬱症的問題在於,大腦無法有效調節與轉換這些情緒,導致情緒失控,成為一種身不由己的心理失衡。

我認識的一位美國朋友,傑克(化名),在28歲時因躁鬱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傑克是一個充滿才華的年輕人,熱愛音樂與寫作,平時總是充滿活力。然而,他的躁狂發作讓他變得異常衝動,曾在幾天內花光積蓄購買昂貴的樂器,甚至計劃毫無準備地搬到另一個城市追逐夢想。這些行為讓他的家人既擔憂又無奈。而在鬱期,他會連續數週把自己關在房間,拒絕與人交流,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傑克以藥物治療超過10年,情況不斷變得嚴重,最終在一次嚴重的抑鬱發作中選擇了自殺。這個悲劇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的治療方向並無法有效處理躁鬱症以及避免類似的遺憾。

從大腦看躁鬱根源

我們常以為情緒只是由神經傳導物質控制,像是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等。然而,大腦的運作其實是一場複雜的電化學過程。在這過程中,有一類元素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那就是微量金屬礦物質。

大腦就像一台超高精密的「電化學處理中心」,神經元之間的溝通依賴電訊號與化學訊號的協同作用。而這些訊號的產生與傳導,仰賴鎂、鋅、銅、鐵等微量金屬的穩定存在與平衡。這些金屬的數量、質量、位置,決定了神經元之間的放電是否能順利進行,若訊息無法準確傳遞,情緒調控自然出現問題。

除了必要的金屬礦物質,大腦也可能被有毒的重金屬所干擾。例如:

  • 汞:影響神經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神經傳導,導致焦慮與記憶障礙。

  • 砷:長期暴露與抑鬱、認知功能下降密切相關。

  • 鉛與鎳:可能造成神經發炎與神經元退化。

  • 銅過量:干擾鋅的吸收,導致大腦電化學反應失衡。

當這些金屬在大腦中慢慢累積、產生氧化壓力,會讓神經傳導路徑出現「訊號混亂」的現象,進一步誘發躁狂或憂鬱等情緒波動。

這類有害金屬的來源非常生活化,包含:

  • 飲食中攝取的高汞魚類(如鮪魚、旗魚);

  • 自來水管中的鉛殘留;

  • 部分老舊化妝品或清潔劑中的重金屬添加物;

  • 工業區或農藥殘留環境中的微量污染物。

這些看似微小的累積,日積月累,成為了無法調控情的元兇。

為何專業支持不可或缺?

躁鬱症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疾病,而是涉及大腦化學、神經功能、情緒記憶與身體毒素累積等多重因素。單靠意志力或一種療法,往往無法真正走出反覆的情緒波動。

藥物雖可短期內穩定情緒,但無法解決背後的「毒性根源」。例如,《刺胳針精神醫學》(2019)提到,鋰鹽可穩定神經傳導,卻可能造成腎臟負擔,也無法排除腦部累積的重金屬。

行為療法與情緒管理雖然有助於自我覺察與穩定日常,但若不同時處理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失衡與毒性沉積,大腦仍難以維持長期清晰與平衡。

你需要的是一套整合的療癒策略,其涵蓋「情緒訓練」、「營養重建」與「深層排毒」,才能真正協助大腦回歸健康狀態,恢復你的自由意志與內在穩定。

支持躁鬱大腦排毒與修復的飲食法

食物是最具療癒力的資源。適當的營養不只是補充能量,更能協助大腦排毒、降低氧化壓力、修復受損神經。以下提供三大飲食法的方向。

1. 攝取天然排毒食材:
  • 野生藍莓:強效抗氧化,減少自由基與重金屬對腦神經的損害。

  • 香菜(芫荽):可與汞、鉛等重金屬結合,促進排出。

  • 大西洋紅藻(Dulse):富含可吸附毒素的多糖,協助清除體內污染。

  • 有機螺旋藻:提供礦物質、保護神經、平衡免疫系統、排出有毒金屬。

  • 有機大麥苗粉:含鋅與鎂,有助神經傳導與穩定情緒。

建議由具備相關知識的營養師,依照你的健康狀況規劃每日攝取量,以免造成反效果。

2. 建立腦部友善飲食習慣:
  • 以新鮮蔬果為主,減少動物性蛋白,斷開乳製品、加工食品、食物添加劑的攝取。

  • 多攝取含鋅、鎂的食材,如南瓜籽、酪梨、菠菜、香蕉。

  • 避免易殘留農藥或基因改造物質的食物,如黃豆、玉米製品。

3. 降低重金屬的環境暴露:
  • 使用高效淨水器,過濾飲水中的汞、砷、鉛。

  • 避免攝取高汞魚類,如鮪魚、旗魚、鯖魚。

  • 選用無金屬成分的個人護理品與清潔用品。

專業支持躁鬱的三大關鍵角色

1. 情緒治療介入

你不只是情緒失控,而是潛意識中累積的壓力與記憶正在主導你的反應。透過有效的情緒訓練,可幫助你釋放內在情緒衝突,重建自我掌控感。我們一對一諮商中,會依據你的內在模式設計個人化的情緒訓練方案。

2. 營養規劃與排毒設計

根據你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設計一套支持大腦修復的營養方案,協助你在過程中避免營養流失或排毒反應過強,並喚醒身體的自癒機制。

3. 個別追蹤與整合療程

根據《臨床精神醫學期刊》(2020),結合營養、情緒與行為支持的整合療法,能有效改善躁鬱症症狀,減少復發率,提升生活品質。

如何展開你的療癒旅程?

你不需要馬上「變好」,但你可以從今天起,做出一個新的選擇。以下是你可以立即開始的三個行動:

  • 預約諮詢:透過一對一了解你目前的情緒狀態與身心狀況,找出影響你最深的根源。

  • 調整飲食方向:開始在日常中加入排毒型蔬果,如藍莓、香菜、螺旋藻等,慢慢建立對身體有益的新習慣。

  • 建立支持網絡:不論是專業諮商、朋友家人、還是身心療癒社群,都能讓你不再孤軍奮戰。

記得,你不是一個人。你只是需要一套更懂你的方法與支持,讓你真正走上自由、穩定的道路。

想從根本改善躁鬱情緒?

我提供思維訓練、營養與情緒訓練的一對一整合諮詢,協助你以非藥物的方式溫和排毒、穩定情緒、重建內在平衡。

點此預約免費初談

參考資料

Brown, M. J., Willis, T., Omalu, B., & Leiker, R. (2006). Deaths resulting from hypocalcemia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edetate disodium: 2003-2005. Pediatrics, 118(2), e534–e536.

Curtis, L. T., & Patel, K. (2008). Nutr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es to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utism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 review.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4(1), 79–85.

David, O. J., Hoffman, S. P., Clark, J., Grad, G., & Sverd, J. (1983). The relationship of hyperactivity to moderately elevated lead levels.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38(6), 341–346.

González-Estecha, M., Trasobares, E. M., Cano, S., Fernández, M. A., Fernández, C., García, J., ... & Arroyo, M. (2011). Blood and urine levels of lead and cadmium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11(8), 1011–1017.

Jomova, K., Raptova, R., Alomar, S. Y., Alwasel, S. H., Nepovimova, E., Kuca, K., & Valko, M. (2023).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oxicity,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s: Chronic diseases and aging. Archives of Toxicology, 97(10), 2499–2574.

Kay, D. S., Naylor, G. J., Smith, A. H., & Greenwood, C. (1984).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scorbic acid and EDTA in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Double-blind comparisons with standard treatme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4(3), 533–539.

Martella, B. D. M., Berk, M., Brietzke, E., Jacka, F. N., & Lafer, B. (2023). Nutrit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6(7), 664–678.

Mendez-Armenta, M., & Rios, C. (2007). Cadmium neurotoxicit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3(3), 350–358.

Orisakwe, O. E. (2014). The role of lead and cadmium in psychiatr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6(8), 370–376.

Sarris, J., Mischoulon, D., & Schweitzer, I. (2011). Adjunctive nutrient-based therapies for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Bipolar Disorders, 13(5–6), 454–465.

Sarris, J., Ashton, M., Galati, J., & Mischoulon, D. (2012). Nutrient-based therapies for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2(1), 10–19.

Saunders, E. F. H., Mukherjee, D., Myers, T., et al. (2022). Adjunctive dietary intervention for bipolar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odified double-blinded trial of a high n-3 plus low n-6 diet. Bipolar Disorders, 24(2), 171–184.

Siwek, M., Dudek, D., Paul, I. A., et al. (2009).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in bipolar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11(2–3), 135–144.

Sylvia, L. G., Peters, A. T., Deckersbach, T., & Nierenberg, A. A. (2013).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bipolar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2–154, 1–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Mental disorders.